首页 > 原创天地 > 正文

中国慈善,路在何方?(第四版)

文章来源: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 2010-11-05

今年的10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。中国第三届消除贫困奖也随之揭晓,此次评奖与众多慈善评奖的评选标准不同,严格了评选标准和规则,要求捐款人需拿出捐赠票据,显然这一程序是受到近年来一系列名人或真或假的“诈捐”丑闻的影响。从余秋雨到章子怡,再到成龙,一系列诈捐事件使慈善的公信力大打折扣。

上个月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在《面对面》节目中首次透露壹基金正面临严重危机,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前往中国举办聚会宴请中国富豪时也遭遇“尴尬”。其实在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已经赶超日本,成为了全球GDP第二名。中国有钱了,中国的超级富豪数目仅次于美国,然而中国的慈善事业却遭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。中国的富人多了,但却不肯掏钱帮助那些吃了上顿愁下顿,睡天桥底下的同胞。 

面对这样现象,我不禁想问,中国慈善,路在何方?

不同于欧美国家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,中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国家,在贫富差距的控制上以政府为主导,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资源的再分配以达到相对平衡。在这种制度下,一切由政府管理,再加上30年前社会普遍贫穷,人们的慈善意识自然薄弱,大家都是穷人,一切靠政府,谁去搞慈善?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,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,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进入轨道了,但是在经济不同步发展的背景下,政府在控制贫富差距方面明显力不从心。今年5月份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.5,远高于国际警戒线0.4,中国GDP世界第二,中国的贫富差距同样名列前茅。

慈善的发展本就不应该依赖于政府,不靠政府,那靠谁?也许应该是那些改革的受益者——富人,可现实却泼了一场冷水,“芭比”宴会广发英雄帖,但应邀的却不多。以大陆首富宗庆后为代表的一些富人拒邀,这些富人将其视作鸿门宴。剖析这些人的心理一方面是出于对财富的占有欲,另一方面也不乏他们的理性思考,与其将财富捐献出去,不如通过投资生产出更多的财富,这样比盲目捐款更有效果。而马云的一句话可谓道出了大多数富人的心声,他说道:“其实捐出去,真的挺难的,我觉得,我交给谁钱,他能管得了?”

马云的话反映出了富人的心理,同时也点出了中国慈善的症结——缺乏共信。一个由防盗窗武装的城市,邻里都不相信,更何谈帮助陌生人。富人不相信慈善机构,根本不给慈善一个机会,又何谈发展慈善?缺乏共信不仅是富人心理也是一种大众心态,看到乞丐就想到“丐帮”,毫无怜悯,只是徒生厌恶;而富二代而和穷二代的互相仇视也反映出了这种不信任;这种心态给慈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。

因此,要找准中国慈善之路的方向,当务之急便是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。只有当我国的慈善机构足以让我们放心、信服,富人才会慷慨解囊,穷人也会乐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而公信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。一方面很需要完善慈善制度,细则一定要明确,阳光公开地把捐款落到实处;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慈善心理这个更加本质的东西。如果只是一味的对中国的慈善抱着“失望”的心态,我们也将看不到什么起色。毕竟我们还是要看到,慈善机构所做的是“市场不为、政府不能”的事情,而慈善事业也是国家和社会交给他们的繁重的作业,但是他们也向人民交过不错的答卷。汶川地震时,全民族救灾,一方有难八方支援,而慈善机构在整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。万事都有不足的地方,慈善机构并不是“完人”,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,给它时间让它成长,使它完善。而且我们应该意识到,只有当慈善机构努力在完善的同时,大众也树立起对它的信心,希望的曙光才会慢慢出现,并将成一片明媚阳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