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原创天地 > 正文

慢调的温情治愈系,喜欢被缓缓击中的感觉 ——观《记我的母亲》有感

文章来源: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 2020-05-07

文新院汉语言文学专业:陈谊姝)抛开原著,单纯地从影片角度赏析。起初,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和《东京物语》有很多相似之处:比如说主题都关于亲情,题材都取于家庭。因此日本电影越来越给我一种展现真实家庭生活的感觉。很细碎平静,没有像西方影片戏剧化的言语和动作,也没有美国大片奇幻的情节和夺目的特效。

不得不说,影片拍得很美。琐碎,温馨,暖色调的电影场景,几乎是我对日本家庭电影的主要感觉。如片中伊豆和沼津的乡下风景一般,潺潺的流水,枫叶落到青石上。深夜琴子和父亲静坐的画面,轻井泽寺庙的雨夜,父女走在独木桥上的光影交错……宁静自然,没有丝毫造作。这样平淡如流水的影片,从始至终都被暖黄色的光线笼罩着。把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山林、小溪、草木等多姿多彩的风貌以及一尘不染街道、庭院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
这部影片时间跨度很大,从1959年到1973年。14年,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少妇,一个中年人白了头发弯了躯干,一个老年人老年痴呆症越发严重,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点。

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,看似导演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,甚至于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,无非就是三代人之间的两桩矛盾。一个是陈年旧事,母与子之间的心结;另一桩则是女儿对于父亲专制的反抗。说出来似乎觉得并没有什么新意或者荡气回肠的东西在里面,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下来,导演所选择的每一件小事,其实没有闲笔,都是有所含义。

洪作5岁那年,被母亲“抛弃”在汤之岛,跟随母亲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,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。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,而母亲,即使老年痴呆,选择性记忆严重,都会一直纠结此事,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,甚至不断提及“弃母”。但儿子与母亲之间,没有抛弃。

影片几处伏笔,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:“雨停了,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水塘,太平洋,地中海,日本海,喜望峰,浪桥的影子。可是,我最喜欢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,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”。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,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那首小诗——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,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。

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,驮起母亲的他,终于与她和解。一个远镜头,茫茫的大海,两人构成小小的一个点。此时的背景音乐,似乎从巴赫的曲子变奏而来,配合大海的画面完美展现那深沉的母爱。

电影的设计真巧妙,抓着我的心。在海边好似已经完成了盛大的告别,真正告别时却使我平静下来,死生平等,并无多大震颤。钟摆的声音那样清晰,电话那一头的女士已泣不成声。真正消除之日,便是母亲不在了的时候。走向死亡,也向死而生,爸爸那一哭,并不为死,只为她的一生,人终要归土,去自己愿意去的地方便是慈悲。

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情节,就是琴子给父亲拍一系列照片,其实也是和解,或者说是女儿对于父亲的理解。小的时候,女儿只考虑自己,觉得父亲强迫,专制,限制她们的自由;稍大一点,女儿认为父亲对奶奶心不真,醉酒后她质问他:“你是作家,还是儿子?”直到她在寺庙淋着倾盆大雨,目睹父亲给奶奶擦拭身上的雨水,一切矛盾也被雨冲刷而逝。

《记我的母亲》给人的感觉更接近自然,不造作也不刻意煽情,然而通过情感酝酿与氛围营造带给观众的感动与震撼却是实打实的、水到渠成的,这样的感动往往更持久,也更教人铭心刻骨。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:过往与现实相交织,苦涩与甜蜜相媾和,悲恸与欢欣相融合,留给观众更多想象与回味的空间,恰似无数教人温暖的小细节点点滴滴在心头。这样的电影即使不去过分强调情感冲击力,到了一定阶段,也自然而然地能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思绪翻腾。

电影结尾,洪作对琴子说:“即使路上发生了很多,终点只有一个。”家长里短见更见人生哲学。入眼处尽是平淡如水的琐碎生活,然而只需小小一粒石子便可激起心中无限涟漪,使压抑许久的情绪层层散开,最终如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。